首页 > 北师大 > 初三 > 语文 > 上学期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报人邵飘萍》《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报人邵飘萍》
    谭嗣同刑前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国近代政坛的笑声,恐怕无出其右者。那是一八九八年。二十八年后,某个晨曦将露的夜里,北京天桥刑场,中国新闻界最豪气干云的笑声,在枪声之前爆发。
    人:邵飘萍;报:《京报》。
    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数声,从容就义;或曰,监刑官“令邵氏跪地,邵氏初不肯跪,并昂首向天哈哈狂笑两三声,旋被二兵按于地……”;或曰,他临刑前只是微微一笑,意态平静。
    罪名很“干脆”:“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实则,邵飘萍反对奉系军阀,在《京报》上讽刺张作霖“一世之枭亲离众叛”、张学良“忠孝两难”,且退回张作霖的30万元“封口费”,自言“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邵飘萍自有他笑傲王侯的资本: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在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之一《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邵飘萍主张记者“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其变”。一九一七年三月,中德两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决定正式公布之前,他就实践了这一主张。
    那日,邵飘萍在国务院偶然听到院仆打电话通知美国公使,说总理段祺瑞下午将前往美国使馆访晤。这个电话立即触动了他的新闻神经,使他联想起时值美德断交,美国一定会拉拢中国,因而此时段祺瑞的会晤,很有可能会涉及中德关系。于是他抢先来到美国使馆,单刀直入向一位参赞询问双方会见的目的和内容,参赞大惊,他趁势表示自己并非局外人,只是想证实一下已经得到的消息。如此虚虚实实一番,他居然打探到了美国政府对自家使馆的有关指示。随后他赶回国务院,向段祺瑞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内情,现在希望了解中德断交的确切日期。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条独家的内幕新闻。
    著名报人张季鸾评价:“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
    一九一六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称号的记者。
    一次,他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总统府和国务院秘书长。觥筹交错间,这些要员趁着酒意正酣泄露了不少机密信息。邵飘萍事先已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未结束,消息已到达上海。两天后,在京阁员见到《申报》上的报道,方才大惊失色。
    按照邵飘萍的要求,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闲谈时,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新闻脑”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为勉励同人,邵飘萍取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而被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将“妙”改为“辣”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京报报社墙上。
    血色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被屠;三十八天后,邵飘萍被屠;此后不到百日,《社会日报》主笔、著名记者林白水被屠。
    后人说:“平水相逢”四字,当得起中国记者最光荣的注释。
  
《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一九二0年有一天,堂兄兴高采烈的对我讲;“中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真是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我忙问这位英雄叫什么名字?他说:“误偑”接着,他描述是怎么以少胜多,在洋铁桶时放鞭炮,吓跑了祺瑞的军队。最后他赞吧的说;“中国出了这位英雄,打败了卖国政府,总算有救,不会亡国了,”我问:“你这些新闻是从那儿打听来的?”他理直气壮的说:“这都是报上明明白白登载出来的。”
    从此,我千方百计想寻觅报纸看看。
    ……
    一九二二年考进了无锡的省立三师范,看报的兴趣更浓,涉及的面也更广了。
    学校设有一间学生读报室,只在午饭后休息时间及晚上两节自修课的中间开放。饭后,只能看到当地出的两份报——《锡报》和《新无锡报》。这两份,都只有一张,主要登的当地新闻,国内国外要闻,显然是抄录隔夜的上海报纸,学校订了五份,除《申报》《新闻报》外,还有《时报》《时事新报》和《民车日报》,都饭后送到,先放教员休息室里供老师阅读,晚上才送到学生阅报室来。自修课中间的休息时间只有十分钟,匆匆翻阅几张,就敲钟、上课、灭灯了。而且高级和班的同学爱看的较多,他们似乎的优先权,较吸引人的版面,首先被他们抢去,留在桌子上的,多半是本市的新闻、经济新闻和广告多的。有时,时局紧张,如孙中山由粤过日入京,走到病逝这一段时间大家密切关心局势的发展,抢着看上海电讯版,而这高年级班的自修室,靠近阅报室,等休息钟一响,赶到阅报室,几张电讯版已被高年级同学抢光,眼看休息时间快过了,心急如焚,凑上去想看看标题,往往受到执报人的白眼,无可奈何,只能忍耐一天,第二天到图书馆去借阅。后来,年级递升,成为高班生了,往往冒着被训斥的风险,闯进教员休息室去,只要校长不在,对我这位老学生,老师们只以宽容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当时年报的重点,首先当然是国内新闻,以后才逐渐注意国际新闻。后来,渐渐对副刊也感兴趣了,至于议论,那时的上海几张大报,几乎没有什么议论可言。听说《申报》的陈景韩先生,早在在《时报》时,辅助狄平子先生,文笔恣肆,颇以敢言而又富于独创性著称。但自从被《申报》重金礼聘去当总统编辑以后,也行是该报受到立先派的张寒等影响过多、控制过严吧,他以“冷”的署名写的“时评”和“小言”,吞吞吐吐有时简直不知道所云,真如一般人批评的,看了像读《太上感应篇》一般。《时事新报》有署名“东荪”的评论,似乎言之有物,但文词啰嗦,不着边际。实际上,当时上海各报的名声,主要在“北京特约通信”上。《申报》的“飘萍”通信,《新闻报》的“一苇”通信,《时报》的“淋淋”通信,最吸引人。报纸来了,我首先找这三们通信(当然是干群抢不到,要第二天看),看到登着时(他们的通信,大概隔十四天登一篇),总如饥似渴地阅读,有时为他们优美的文风和深刻的细致的描述所拆、赞叹。他们的文笔,各有特色,相同的是的睛深入描述当时北京政台的内幕内外,还带有必要的分析和评议,从这里,读者也正直的了解政局的真相和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的情势。在他们三位以前,听说也有出色的通信。如黄远庸和刘少少写的北京通信。那里黄早被暗杀在美国,我智拜读他的《远生遗者》,觉得文笔和观察力都是值得钦佩的,但微嫌浅露,缺少含蓄。齐少少的,后来翻阅旧报时看到一些,似乎更逊一筹了。
    历史往往有巧合。想不到若干年后,这三位前辈,直接间接的和我发生了关系。“一苇”是张季鸾先生的笔名。他后来是新记《大公报》的三“巨头”之一,主持笔政,在业务上是我的“科班”老师;思想上,我也有一个很长时期,亦步亦趋,连他嫩散“名士”作风,我也学习,关系之深,不必说了。“彬彬”就是徐凌霄先生,不仅是我同乡前辈,后来也在《大公报》同事过了一段时期。至于邵飘萍先生,是中国新闻界卓越的人物。我进京上学的前一年——一九二五年就被军阀张宗昌杀害了。幸而《京报》还持续出版,由他的夫人汤修存慧先生主持,承蒙她的赏识,曾被激兼任过该报的通信员。 
    ……
    当时,副刊最有名的,是《申报》的《自由谈》和《新闻报》的《快活林》,都是后来被鲁迅先生称之为“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内容浅薄无聊。又如,有一段时间刊载所谓“点将小说”今天由独鹤写一段,末尾,-写着“卓然独立,呆若木鸡”,就算占到桌呆了,明天应由徐桌呆拼写一段,内容不经预先构思,人物性格自然也前后矛盾。这是什么作品,真是十足的胡调,纯粹的文字游戏。有时也登些漫画,《快活林》有以“星驰”署名的作品,人物粗糙,最多用的手法是在白描字中嵌了一两个黑字,算是讽刺吧,笨拙极了。
    总之,这样的副刊,翻过几次后,我就很少看了。在同学中,即使是低年级的,对他们也设置不看。比较适合青年阅读的是《时事新报》的《学灯》和《民国日报》的《觉悟》。从这里,了解到不少和知识、学术界动态和国际上的各种思潮。
    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

阅读练习.探究
一、《报人邵飘萍》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同学们是否发现写法有什么特别:由于写的是“报人”,作者借用了消息的“高潮在前”的写法,你觉得这样写效果好吗?
二、为什么说邵飘萍“即使以今天的新闻从业标准来看,他也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
三、《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请讨论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你有喜欢或讨厌的报纸文章、作者或电视主持人吗?说说为什么。
词句品味.积累
1、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型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数声,从容就义;或曰,监刑官“令邵氏跪地,邵氏初不肯跪,并昂首向天哈哈狂笑两三声,旋被二兵按于地……”;或曰,他临刑前只是微微一笑,意态平静。(《报人邵飘萍》)“三笑”虽异,慨然赴死之心则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深的感动。
2、血色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爱国学生被屠;三十八天后,邵飘萍被屠;此后不到百日,《社会日报》主笔、著名记者林白水被屠。(《报人邵飘萍》)三个承续着的时间,联系着三个重复出现的“被屠”,以章显“血色一九二六年”。
3、吴偑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一方面逐渐“淡薄”,另一方面则一天天,“浓重”,这一对比表明读报使自己成熟和成长。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导向和励志教育的方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诗词诵读《龟虽寿》(第一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鉴赏·评论《海明威的对话艺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地回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李逵见宋江》(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李逵见宋江》(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贾芸谋差》(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贾芸谋差》(上)

正在播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报人邵飘萍》《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鉴赏·评论《百合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悔的边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艺术品》(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艺术品》(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麦琪的礼物》(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麦琪的礼物》(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下)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