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师大 > 初三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猜想与评判》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第四单元表达·交流《猜想与评判》
一、读、写、说互动
    ●在本单元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代风流,读到的是千古绝唱,怎不令人浮想联翩,萌生贴近他们心灵的愿望?《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就抒发了作者对那些千古名句的体悟和理解。闻一多先生这样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假如我们是肖子肖孙,我们该怎样的悲恸,怎样的心焦?(闻一多《唐诗杂论》)
    这种探究的冲动,是思想的起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时产生种种要进一步分析作者和作品的愿望,从某种直觉中,冒出来一星一点的思想的和形象的火花,也就是“灵感”,顾名思义,也就是灵性的感觉。这弥足珍视,不仅可遇而不可求、稍纵即逝,而且还因为,它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对唐诗宋词的感悟,有自己心中的李白和杜甫。
    读这些诗文时,你是否有过这种电光石火的,带有灵气的感觉?哪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思想的火花,它挟带着一些感觉,一些意象,一些精彩的语言。如果发现这是与众不同的,也就是不同于权威的说法的,或者不同于老师的讲法的,就要认真对待,反复思索。
二、找寻自己的李白、杜甫、苏东坡
    ●请从本单元其他“咏月诗”中选出一两首,对其意趣作一抽象。看谁说得比较准确,比较有自己的个性。
    闻一多喜爱杜甫,你喜爱哪一位诗人呢?你喜爱谁,就应多关注他的作品,看看关于他的文章。你有这份雄心和毅力吗?
    这并不神秘,并不是只有学者才能做这样的工作。当然,限于条件,也许你一时还不能读太多,这不要紧,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存着这份心情,总有一天会美梦成真的。
    下面是2004年高考一位福建考生的作文。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澄江如练,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郁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修了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能出自李后主的笔下。
    苏东坡有的是关东大汉的豪情,他只吟“大江东去”的慷慨,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简评]这篇文章是从“赤壁”这个角度切入的。文采风流,思绪纷纭,是优秀之作。没有平时大量的积累和精思,岂能临场一挥而就?但是,如果他有更为开阔的阅读面,就可能觉得苏轼的精神是个多面体,不仅有豪放、通脱的一面,还有相当婉约、纤巧的一面,这当然是苛求了。
    例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又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对我们来说,写作时,却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不管取哪一面,每个同学都应追求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猜想和评判。写一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要求:
    1、题目自拟。
    2、800字左右。
    3、召开班级研讨会。请提交论文的同学作10分钟的研究报告,然后用5-10分钟时间,请与会者提问,报告人作答。
    4、有条件的话,可以请研究古代诗词的专家参加研讨会,最后请专家进行点评。
三、用口头交流代替书面交流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中的许多点评是用现代书面的诗化语言阐释唐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书面语言往往缺乏口头交流的现场感。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现场的,后者不是现场的。现场的交流是双向的,说者和听着处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之中,一起体验着寻找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观念思想的痛苦和快感。而作文则是单方面思考的结果。美国卡耐基演说术关于演讲强调两点:第一,要有准备,不准备则可能杂乱无章。第二,不能完全准备,把讲稿写得很完整到现场去背诵。要留下一点空间到现场去即兴发挥,和听众互动。
    口头交流需要的是“大体准备”不完全定型的话语,虽然不像经过推敲的书面语言那样精致,甚至有些句子不太顺畅,但如果能利用语境,挟带听众一起思考,照样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实现融洽无间的交流。
    ●活动:试用当代口语阐释古代经典。
    对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位学者用书面的、理论的语言这样阐释: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经历了政治上的坎坷,从瘴疠之地流放归来,颠沛流离之身心为之一轻。虽然当年的小木船,难能有日行千里的速度,但是,想到郦道元《水经注》上“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典故,诗人信笔所至,恰好抒发归心似箭的心情。
    另外一位教师用口语词汇阐释同样的意思,效果很不相同:
    第一句,彩云间,说的是:高;第二句,一日还,说的是:快。事实上,有没有那么快呢?估摸是没有。不一定非得做实地调查不可,闭上眼睛猜猜也能知道。古人形容马跑得快:“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最好的马,不过是日行千里。小木船,能赶得上千里马吗?没有那么快,偏要说那么快。这不是“不真实”,不是吹牛吗?诗人归心似箭,政治上的压力没有了,“落实政策”了,那长江三峡波涛算得了什么?不在话下。
    对于书面语言的优越,同学们可能体会较探,所以表述自己对于诗人的理解,多数同学可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书面语言。但是,口语的语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应该有意识地加强。
    请你任选一首古典诗词,用现代口语加以解释。要求:
    1、避免用长句,尽可能用短句,如有长句,改为短句。
    2、避免单调地使用陈述句,尽可能交织使用疑问、否定、感叹、反问等句式。
    3、多用口语词汇,少用书面语词汇。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刘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级重点中学语文语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市语文教学改革科研组负责人。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