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师大 > 初三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表达·交流《证明与反驳》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第六单元表达·交流《证明与反驳》
一、读、写、说互动
    ●本单元有一篇意趣盎然的随笔《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读这样的议论你不觉得是一种享受?作者所显示出的论证说理的才华,就是王小波所说的优越的“幸福能力”,愿同学们也能拥有优越的“幸福能力”。
    议论性文体写作,光有个精彩的论点是不够的,论点要真正“立”起来,还需要“论证”。论证的方法有两种:证明与反驳。议论性文体往往各有侧重,或侧重于证明,或侧重于反驳,也有不少是二者兼而用之的。《椰子树与平等》侧重于证明历史与现实贯彻的是“向下拉平”的平等,《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侧重于反驳,是反驳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的片面性。这是从整体上说的。从局部上说,《椰子树与平等》对“野史”中“轻狂”论的批评,是反驳;《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对“破窗理论是建立在无限地球的假设之上的”的说理,是证明。
    证明所采用的材料叫论据,论据有事实与理论两类;证明有两种基本推理方法:归纳和演绎。归纳用的是事实论据,演绎用的是理论论据。《椰子树与平等》说,“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等等,便是事实论据,由此归纳出“向下拉平”的论点。罗素先生所说的“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便是理论论据,由此演绎出“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的结论。
    从理论上说,归纳推理必须穷尽所有事实,只有完全归纳才能证明,这很困难,在写作中几乎不可能做到。因此,它要借助演绎推理在支持。
    ●组织一次讨论,在《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中仔细找找,看哪些是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哪些是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如果还能找出其他一些说理方法就更好。
二、证明与反驳的互补
    ●议论,就是谈看法,说服读者和听众。看法无非就是两种,一是自己的主张,一是反对别人的主张,从根本上说也是表明自己的观点。
    证明观点的正确,要借助事实或理论,事实胜于雄辩,有理走遍天下。但是证明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是先肯定论点正确的,如果这个论点是错误的,用证明的方法很难揭示这种错误。因为论据是根据论点的需要挑选出来的,势必排除了与论点不一致的材料,用逻辑的语言就叫作“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怀着证明的目的不但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反而可能把错误理论化。任何观点都有可能找到与其一致的材料,这就很难避免观点的片面化与绝对化。
    要克服这种局限,从根本上说,要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全面、客观、互相联系地认识事物。为了弥补证明的先天不足,要尽可能地追求事实材料的完全、典型,理论材料的权威、经典。一般说来,事实越精越有力,理论越真越可靠。
    ●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一步到位,今天被证明了的真理,时过境迁,往往难逃被反驳的命运。因此,推动知识的增长的力量,既来自证明,也来自反驳,二者形成互补与互动。
    ●反驳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的一种方法便是寻找反例。比如说“破窗理论”认为“破窗”的效应是“大家全赚”,只要找到一个不赚的、或者赔的,“全赚”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让我们停下来,唱支歌儿吧》的作者比较聪明,他早提防着被反驳,所以他说“当然,破窗原理要打碎的不是具体的某位赵女士的玻璃,而是所有人的玻璃。所以我的建议也要面向所有人”,虚晃一枪以示公平之后,主张“在某一个时刻,全世界所有链条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砸玻璃的,还是造玻璃的,让我们停下来,面对一朵花儿,把手放在无论哪里,一起唱一支歌儿吧!”——你看出他的良苦用心了吗?能反驳他吗?
三、“让思想冲破牢笼”写作活动
    ●从历史、宏观的角度说,反驳比证明更有意义。反驳,即驳论、批判。人对真理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反驳中推陈出新的。从理论上说,一切现有的观点都存在被反驳的可能性,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哪怕是权威的论断也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独立思考,努力探究,获取独特的发现。
    ●参考例文
                    笑不起来就不是好漫画吗
                                       潘苇杭
    有篇课文这样说:“漫画和相声一样,是通过使人发笑发挥作用的……如果笑不起来,便是不成功的作品。”真是这样吗?查《辞海·艺术分册》“漫画”词条,解释是这样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政治事件和幽默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它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一种工具。”虽然这个定义并不十全十美,但这一解释显然不以是否发笑作为漫画的基本要求。
    我曾经把这篇课文里《公牛挤奶》的漫画问过班级的很多同学,有人觉得好笑,但也有人觉得不好笑。后来,我又拿了一幅题名为《台》的漫画(“台”由两幅图构成:一是歌星用钞票垒起来的金碧辉煌的演唱台,一是乡村教师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讲台),全班五十六人,看了觉得好笑的无人;不好笑,也就是笑不起来的十七人;不但觉得不好笑,而且心里挺难受的有三十九人。这幅漫画虽然不能使人发笑,但无疑仍是一幅成功的作品。由此可见,“笑不起来,便是不成功的作品”的观点是没有普遍性的。
    [简评]这篇文章是一位初一学生对课文中的“权威”的观点进行反驳,有理论也有事实论据。这位小作者特地做了调查,的确并非所有的好漫画都能使人发笑,文字虽然幼稚了点,但是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以《说三道四话“男足”》《他人在我心中的位置》《知识就是力量?》《勤能补拙?》为题(选一或自拟),写一篇或证明为主或反驳为主的议论性文章。
    要求:800字左右。
四、看对象说话
    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口头交流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说话者。效果不好,只能怪说得不好。看人说话,研究听者的心理,察言观色,决定自己讲话的方式和内容,每每被认为是虚伪的表现。对牛弹琴,说的是听话的人水平太低,其实,就算听者是牛,你明明知道它是牛,还猛弹一气,不是也很愚蠢吗?
    说话要看对象,不但是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且也是对人家的尊重。只有智商比较低的人、小孩子、个性比较粗率的人,说话才不看对象。李逵说话是不看对象的,结果是不断地闹笑话,暴露自己的粗鲁无礼。在西方的演说学中,有一个方面就是研究听众。要尊重听众,他们是有个性的,有特点的。你不要以为,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人家也同样喜欢;他们高兴时候喜欢听的,不高兴的时候也同样喜欢听。
    对方情绪好和不好的时候,你说同样的话,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武松离开酒店时,店家说,景阳冈上有虎。他听不进去。因为他自视与众不同,不能容忍店家把他当平常人看待。店家根本不理解这一点,在卖酒的过程中,一再和武松发生冲突。武松走出店门,连官方的榜文都不当一回事。店家越是起劲说服,武松越是恼火,正是这种恼火心情,让平时正直的武松反诬店家妄图谋财害命。相反的,在《百合花》中,那个小战士没有注意到人家是个新娘子,又是结婚用的新被子,就直率地讲话,结果是被子借不到,又和人家赌气。而作品中的“我”采取了通情达理的方式,不但借成了被子,又搞好了群众关系。
    人是有个性的,个性也许可以作比较单纯的概括,但是,人的个性在不同情况下,又是变化多端的,交流的机遇和障碍同在,就看如何把握了。
    ●活动设计:看对象说话。
    选择下列活动之一,开展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看谁最注意看对象说话、“公关”成果最突出。
    1、募捐。
    2、义卖报纸。
    友情推荐:“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本部分活动自由处理
    ●一切的辩论,都有一个论题,每一个命题都有三个可以议论的题目。
    “知足常乐”也是这样。知足,常,乐,这三个都是可以拿来辩论的。这三个都是抽象的概念。在辩论中,分析具体的事实比较容易,分析概念就比较难。不管多难,还是可以分析的。因为事物和概念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第一重转化:不知足常苦。快乐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痛苦。
    第二重转化:知足常乐——不知足不乐。
    知足,什么叫作“足”?下个定义。例如,就是满足,物质欲望的满足。物质欲望是无限的,不知足,就快乐不了。永不满足,就永不快乐。知足了,适可而止,就永远快乐。
    这实际上就是分析了。分析什么?分析矛盾。
    矛盾1,物质欲望,本来是越满足越好,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越想满足,越是不快乐。
    矛盾2,不足的痛苦,在知足的条件下,又变成了快乐。
    矛盾3,物质的欲望的抑制,导致精神的快乐。
    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抑制物质欲望。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反方就没有什么好辩的了。彻底的辩证法是无所畏惧的。一切都因为条件的转化而转化。这就要求我们从“常”字上再分析。常就是常常,就是永远。
    第三重转化:知足不常乐,知足短乐,知足常苦。
    如果知足了,不努力了。被人家超过了,不论是学业还是企业,都会面临挑战,乃至危机。还能永远快乐吗?产品被淘汰了,痛苦就太大了。
    “常”,转化为短,乐变成了苦。坚持知足常乐的一方还可以反驳。这时只有抓住“足”来分析,关键在于对”足”的内涵,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而且是智慧和精力投入的充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竞争胜利的要求。
    第四重转化:知这样的“足”才能“常”乐。
    否则只能:知足“短”乐。条件变化了,“常”就向“短”转化。坚持知足不常乐的一方,还可以反驳。用分析“乐”的内涵来反驳。乐,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物质满足和精神的自由,如果一味无穷无尽地投入,不知何时为足,则再多的乐,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乐不享,岂不苦哉。
    第五重转化:知足者常不知“足”,因而永远不乐。
    实际上是什么也不干,这正是《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所说的无所作为的、没有出息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唱欢乐的歌也不会是快乐的。
    ●辩论会
    正方论题: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论题: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活动要求:分成辩论组、资料组。
    提示
    三个辩项:环保;经济发展;优先
    几重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提供环保经费;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环境保护;先发展和先环保的矛盾,等等。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刘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级重点中学语文语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市语文教学改革科研组负责人。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